蒋友柏回顾成长的过程说:“一件事只要做好,做得够久,自然就会成功。我从父亲身上学到最震撼的一课就是接受人生。17岁时就学会等待已知又无法改变的结果发生。18岁时接受了人生没有对错,只有不同的观点。19...20...30...积到现在,我只做好过一件事:定位自己的价值。到今天,我只坚持过一件事:不断地成长。”
我过去的成长缺乏积累。回首過去,很多半途而廢,很少有做的非常精緻的事情,回想一下,大約只有考研的準備才是真正的認真和淡泊名利。不過我相信,我能夠做到日三省吾身,就在不遠的將來。
客观地看待这一切。
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,蒋友柏想起了曾祖父在1943年发起的新生活运动:“生活的目的,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;生命的意义,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。”这句话给了他无限的启发,所以,他把此次活动意味深长地命名为“蒋生活运动”。
苍劲的松柏永远没有办法在花圃里培植。男孩是要用管的,女孩是要用疼的。
只是外界难以想象的是,蒋家人的家庭聚餐会带有强烈的军事化色彩:一、大人没动筷子之前,不能先动筷子;二、吃饭的时候,不能讲话;三、在餐桌吃饭时,手肘不能放在桌面;四、一定要把自己碗里的菜肴吃完;五、用完餐,要把空碗放在盘子上,离开餐桌要得到允许,说我吃好了;六、等大人说可以之后,才能在说完大家慢用后离开。培养一个贵族要三代,蒋家的规矩这样代代相传,到了第四代真的有些贵族的教养了。
积累是个百年的工程,更別說短短的一生了。
想要浪花美丽,必须用力地冲击岩石,虽然痛,但是值得。
虽然只是踏一小步,但是每一步都要放在心上,每一步都要好好走,这样才可以走得更远。
要做到專注,每件事情的專注。
这样的言傳身教的家教方法是蒋孝勇从祖父蒋介石那里学来的。蒋孝勇小时候跟随蒋介石去金门,有一次蒋介石带他走完一段台阶,也问出同样的问题。当蒋介石看小孙子答不上来时,于是语重心长地说:“要留意小节,你才能看到大处。”这段教诲让蒋孝勇终身铭记,他把蒋家的家教很好地继承下来。所以,诸如此类问题总不断地出现在他们家庭游戏中,比如一路上路过几个红绿灯啦?天空刚飞过几只小鸟啦?路边刚有几位行人啦?有时不一定有准确的答案,但谁?答案更合理,就会有奖品可以拿。蒋孝勇这样教育友柏他们兄弟,是想培养孩子们随时随地的观察能力,也强化他们对环境的随机应变能力。
字要写得端正。
人在走路时,转弯最重要。
為什麼?
饿了,金子不能当饭吃;冷了,金子不能当被盖。
蒋孝勇平常做事极其细致,他看书喜欢做笔记,一般先用尺把重点的部分,画上整整齐齐的线条,然后再把好的句子抄到本子上。
她一生始终坚守两个着装原则:没化好妆、梳好头,她是绝对不会下楼或是出门见任何人的,包括像友柏这样的小重孙子;她只要起身出门,一定要穿着长及脚踝的中式旗袍,带着珠宝首饰。“第一印象”(imprint)。鹅在孵化后看到的第一个会动的东西,会对它产生浓厚的感情,不管它是什么东西。这个理论对蒋友柏以后的人生和事业受益匪浅,让他明白第一印象的至关重要性。
我這個人好無形象而言,太隨心所欲且不尊重他人。
多看团队体育运动
他在追求人生悬崖学——“在崖上,有最清的风;在崖边,有最透的景;在崖下,有粉身碎骨的失败。学会拥抱前方与上方的美景,一边接受下方的现实,就能体会悬崖学。” 蒋友柏有两个感悟:一是可以看到自己到底拥有什么,二是要有“本事”,也就是说要有好的本钱才能做事。 我目前擁有什麼?能夠做什麼?
“客户的获利”以及“能让客户的品牌与产品增加附加价值和提升卖相”,才是衡量设计投资报酬率的唯一检验标准。
台湾知名财经作家张殿文对蒋友柏有着近距离的观察,他说:“过去5年我曾经采访过台湾科技界的领导者,张忠谋的缜密、曹与城的谋略、郭台铭的霸气、许文龙
的柔软度、施振荣的远见,皆非蒋友柏所能及,但以他30年经历的人生落差,对环境变动的理解、历史循环的定见、商业逻辑的判断,一出手就是一个产业可以力
图跳跃的方向,这是最令我兴奋之处。”
這些人,是我需要了解的。我要變得強大起來,強大到親人能夠安心依靠。